老石于蒜都金鄉
2017年12月5日(周二)
今年秋末冬初大蒜長勢良好,主要體現于蒜苗橫向生長大于豎向生長,整體苗青呈匍匐狀健壯,呈現出一片盎然生機。但是最近不同蒜田,出現不同程度的蒜苗發現葉黃,萎縮死苗爛根情況,針對這種現象引起不少蒜農的注意,因為關乎到蒜農的切身利益,關乎到來年的大蒜收效,因此不少人紛紛打電話求助解疑答惑,各微信群及朋友圈,同時也閃暴出部分區域大蒜死苗爛根的視頻。
![圖片17](http://www.engineeredwovens.com/file/upload/201712/05/104035891.jpg)
據所反映的關于大蒜系列病害的問題,國際大蒜貿易網產區觀察員,首先針對金鄉產區設定的五處大蒜測產田進行了實地調研,然后分赴金鄉部分鄉鎮察看。
![圖片18](http://www.engineeredwovens.com/file/upload/201712/05/104048971.jpg)
首先談一下導致這種病害的前提因素。其實這種病發展到目前就是疫霉菌根腐病,根據病理來說,開初是由真菌或細菌通過土壤內水分侵蝕地蛆或線蟲傷口傳染,病害的嚴重程度是在高溫高濕環境條件下或重或輕。今年大蒜齊苗后一段時間溫度較往年偏高,又受種蒜時節雨水充足,和種植后大水漫灌影響,造成田間濕度過大,有利細菌繁殖。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大蒜種植后氣溫偏高,大約在十月下旬左右一段時間,特別是下午至傍晚前田間一團團細小黑頭蠅,在蒜苗間飛來飛去,此時它們并不是與蒜苗來伴舞,而是來產卵生子,孽根那時就在嗡嗡鶯歌中埋下禍端。此時有些人要產生疑問,為什么現在看不到幼蟲?幼蟲危害后隨著溫度的下降而向下轉移。話說到這里大家也許又產生疑惑?一般來說地蛆不都是春天發生嗎?難道這些小生靈今年也不按套路出牌嗎?大千世界一切皆有可能?不信我今天就話匣子打開多說幾句,咱就仔細研究一下地蛆的前世今生吧。
大蒜地蛆;大蒜地蛆危害可以分為2個階段,第1階段是出苗后越冬前以幼蟲為害大蒜,開始危害地上部的幼苗,隨著氣溫的下降,逐漸向地下轉移為害地下假莖,易引起蒜苗發黃。第2階段是抽薹前后,主為害地下部分,幼蟲取食大蒜幼嫩鱗莖汁液,或鉆入蒜瓣內吸食危害,導致蒜瓣腐爛,蒜頭變小,蒜頭開裂。發生規律1年發生3代,以幼蟲或蛹在大蒜鱗莖內或土中休眠越冬。第2年3月中下旬開始,隨著氣溫的回升,越冬幼蟲逐漸上升到1~2 cm深處化蛹。4月上中旬開始羽化。成蟲對蒜類有趨性,產卵于蒜苗葉鞘縫隙及土塊下,也有的產在葉腋中,一般每頭雌蟲平均產卵20~50粒,3~5 d卵開始孵化,先為害大蒜的葉鞘或假莖,再蛀入鱗莖幼嫩組織中危害。5月上中旬為第1代幼蟲危害盛期,5月下旬成蟲羽化。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為第2代幼蟲危害,多在蔥、雜草等上危害。成蟲羽化盛期在7月中下旬。第3代幼蟲9月中下旬開始孵化,10月下旬左右開始為害大蒜苗。11月下旬以后幼蟲陸續化蛹或入土越冬。蒜蛆成蟲喜歡在干燥的晴天活動,適宜溫度為日平均氣溫10-20 ℃,成蟲飛翔能力弱,一般在下午16:00活動比較強,早晚主要在蒜田地面活動,陰濕氣溫低或多風天氣躲在土縫中處于潛伏狀態;幼蟲有強烈的背光性和趨腐性,喜潮濕,常在土面下活動,且能轉主危害。常常群集危害,輕者鱗莖被蛀成孔洞,引起腐爛發臭,葉片枯黃,植株逐漸枯死,甚至成片死亡。綜合防治大蒜蒜蛆要遵循預防為主。
![圖片19](http://www.engineeredwovens.com/file/upload/201712/05/104159581.jpg)
![圖片20](http://www.engineeredwovens.com/file/upload/201712/05/104217801.jpg)
通過以上論點,地蛆危害大蒜地下部,跟盤造成傷口,自此病菌乘虛而入,大蒜根腐病多由細菌侵染引起,植株感染細菌后初生根由根尖向基部腐爛,而后次生根相繼腐爛,部分植株連蒜母一起腐爛,腐爛處有惡臭味。病株葉片褪綠泛紅或發黃,并從葉尖開始沿葉脈縱向軟腐,干枯皺縮,植株矮小,生長發育失調,嚴重時植株死亡。
以上病害發生條件,一般是在高溫、高濕、種子帶菌、重茬等環境中出現,此病害發生環境給它提供繁殖溫床,導致或加重是否蔓延。最后至于危害程度,與減產幅度今天咱就不便多加贅述,畢竟現在大蒜還是處于苗期,為時定產定論還是過早,但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大蒜生長。